|
|
資料編號: | HK-836 |
---|---|
中文名稱: | 欖李 |
學名: | Lumnitzera racemosa [找同屬植物] |
英文名稱: | Lumnitzera |
植物科名: (APG新系統) | COMBRETACEAE使君子科 [找同科植物] |
標室舊系統 | COMBRETACEAE使君子科[找同科] |
生長習性: | 灌木_喬木 |
原生/外來: | 香港原生植物 |
圖片花色: | white |
發現開花: | July |
生長環境: | 海岸植物 |
特別特徵: | 真紅樹(香港原生8隻品種) |
資料更新: | 20220825 11:57:34 am |
備註: 欖李: 側脈通常3-4對; 無柄,或具極短的柄 蠟燭果: 側脈每邊7-11條; 葉柄長0.5-1cm 中國植物誌: 常綠灌木或小喬木,高約8米,徑約30厘米,樹皮褐色或灰黑色,粗糙,枝紅色或灰黑色,具明顯的葉痕,初時被短柔毛,後變無毛。葉常聚生枝頂,葉片厚,肉質,綠色,乾後黃褐色,匙形或狹倒卵形,長5.7-6.8厘米,寬1.5-2.5厘米,先端鈍圓或微凹,基部漸尖,葉脈不明顯,側脈通常3-4對,上舉;無柄,或具極短的柄。 總狀花序腋生,花序長2-6厘米;花序梗壓扁,有花6-12朵;小苞片2枚,鱗片狀三角形,著生於萼管的基部,宿存;萼管延伸於子房之上,基部狹,漸上則闊而成鐘狀或為長圓筒狀,長約5毫米,寬約3毫米,裂齒5,短,三角形,長1-2毫米;花瓣5枚,白色,細小而芳香,長橢圓形,長4.5-5毫米,寬約1.5毫米,與萼齒互生;雄蕊10或5枚,插生於萼管上,約與花瓣等長,花絲長4-5毫米,基部略寬扁,上部收縮,頂端彎曲,花藥小,橢圓形,藥隔凸尖;子房紡錘形,長6-8毫米;花柱圓柱狀,上部漸尖,長4毫米;胚珠4枚,扁平,長橢圓形,倒懸於子房室之頂端,珠柄大部分合生而不等長。果成熟時褐黑色,木質,堅硬,卵形至紡錘形,長1.4-2厘米,徑5-8毫米,每側各有宿存的小苞片1枚,上部具線紋,下部平滑,1側稍壓扁,具2或3棱,頂端冠以萼肢;種子1顆,圓柱狀,種皮棕色。花果12月至翌年3月。 特徵: 常綠喬木或灌木,無呼吸根, 單葉,互生,螺旋排列,略密集生長於枝端,多肉的革質,無托葉,匙形或倒卵形,長達6.5㎝,寬達2.2㎝, 全緣或具波狀小齒,先端圓形或凹形,基部楔形。 兩性花,腋生總狀花序,基部小苞片2枚,宿存。 萼短鐘狀,萼片5裂,裂片三角形,宿存;花瓣白色,卵狀長橢圓形;雄蕊10枚;子房下位;子房1室。 核果長橢圓狀,長約1.5㎝。 分布: 生長於台南、高雄沿海,與海茄苳、五梨跤等組成紅樹林,亦分布於中國大陸廣東及非洲、亞洲、澳洲熱帶至太平洋諸島、琉球。 | |
如資料有任何錯誤,歡迎聯絡本會. info@hkcww.org | |
9-836i | |
8-836h | |
7-836g | |
6-836f | |
5-836e | |
4-836d | |
3-836c | |
2-836b | |
1-836a | |